首页 体育 正文

滨州市国学文化发展研究会会长李思军一行到访高青县青城考察交流

4月5日,滨州市国学文化发展研究会会长李思军一行赴高青县青城文昌塔进行文化考察与交流,青城镇副镇长胡俊奇,道易堂总经理卜凡杰及相关文化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此次访问旨在深化国学文化传承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探索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研究会一行参观青城文旅中心)

**以文化赋能地方发展,共探文化遗产保护**

李思军一行首先参观了青城文昌塔,详细了解了该建筑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当前保护现状。作为国学文化领域的资深专家,李思军对文昌塔的修缮理念和文化内涵提出了专业建议。他表示,文昌塔不仅是历史建筑的象征,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崇文重教”精神的载体,应通过活化利用与现代教育结合,将其打造为青少年国学教育基地和文旅融合示范点。副镇长胡俊奇对此表示高度认同,并强调青城镇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国学元素融入地方发展规划,助力乡村振兴。

(研究会一行参观文昌塔)

**国学与产业融合,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国学文化助力地方经济”展开讨论。李思军介绍了滨州市国学文化发展研究会的核心工作,包括通过国学智慧服务滨州高端铝、精细化工等产业的经验,并提出可将类似模式引入高青县,结合当地特色农业与文旅资源,开发国学主题研学路线或文化创意产品。胡俊奇表示,青城镇将积极对接研究会资源,探索设立国学文化实践基地,并借助研究会的学术力量提升本地文化品牌影响力。

(胡镇长讲解青城文旅发展历程)

**深化合作,共谋文化振兴蓝图**

此次交流中,李思军还提到研究会近期在烟台铭德供应链有限公司的实践案例——通过引入国学管理理念提升企业战略决策水平,为高青县提供了可借鉴的“文化+产业”模式。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计划未来在文化遗产保护、国学教育普及、文化节庆活动策划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申报省级文化项目。

(滨州市国学文化发展研究会淄博研习基地)

**国学实践与使命**

作为2023年孔子奖章文化奖获得者,李思军长期致力于国学文化的推广与创新。他主导的研究会不仅聚焦经典传承,还通过课题研究、校企合作等方式推动国学现代化应用,例如其主持的《心理理论视角下儿童自信心培养的策略研究》等课题,已在教育领域产生广泛影响。此次高青之行,正是研究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宗旨的延伸,彰显了国学文化在当代的实践价值。此次考察为高青县与滨州市国学文化发展研究会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双方将以文昌塔为核心,打造区域文化地标,共同书写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滨州市国学文化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祁川军、赵联邦,监事长林海勇,副秘书长张传义、梁冉,周易协会淄博研习基地秘书长王红,副秘书长高恒鑫,道易堂王丽娜等陪同参观。

道易堂总经理卜凡杰简介:

青城文昌阁简历:

文昌阁又名魁星楼,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富民路与文昌路交叉路口,原是古代一处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青城文昌阁为塔式,楼基为砖石结构,楼基以上为三重檐木结构主体。基座为正方形,高7米,边长10.8米,基座下为宽4米,高5.3米的十字形卷拱门洞,东西南北两条大道在楼底垂直交叉通过。1992年,青城文昌阁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青城文昌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64名文、武生员集资在青城十字街修筑“文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成青城文昌阁,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青城知县张维垣捐资,并联合当地乡绅集资重修。20世纪40年代中期,青城文昌阁壁裂瓦残、漆画斑驳,破坏严重,呈欲倾之状。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后,为褒奖革命烈士,经山东省政府批准,青城县民主政府将青城文昌阁改建为烈士纪念祠。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烈士纪念祠完工。1966年一1976年,青城文昌阁遭受破坏。1981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拨款对青城文昌阁进行维修。1992年,青城镇人民政府组织修整青城文昌阁。青城文昌阁是一座过街楼式建筑,跨建在古青城县城中心的十字大街上。青城文昌阁为塔式,楼基为砖石结构,楼基以上为三重檐木结构主体。基座为正方形,高7米,边长10.8米,基座下为宽4米,高5.3米的十字形卷拱门洞,衔接着通向东西南北城门的四条大街,东西南北两条大道在楼底垂直交叉通过。主体第一层以直径30厘米的圆柱支撑飞檐,二层为暗层,中间以砖砌四壁直达三层,绿瓦珠顶,楼通高20米,四个高高翘在空中的檐角,皆系有铜铃,造型雄伟。青城文昌阁每层四角攒顶,装饰斗拱,釉瓦覆顶,四脊有石兽。檐下挂有铜铃,微风吹来,发出铃声。顶端冠一木质铅灰色大圆宝顶。青城文昌阁中的文昌君是学子们的命运之神。相传有位学子蟾宫折桂后衣锦还乡,在祭祖的路上经过青城文昌阁,遂将青城文昌阁更名为魁星楼。青城文昌阁是古青城县的“八景”之一,谓之“高阁晴霞”,坐落于城垣环绕的城区正中,凌驾于绿树掩映下的建筑群之上,南眺可见邹平县境的黄山和青龙山,北望可数浩瀚黄河中的离离船帆。青城文昌阁属于中国道教建筑。所祀文昌帝君又名“文曲星”“文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灵,后来为道教所承袭。旧时多为知识分子所崇祀,以为可以保功名。元延祐三年(1316年),将梓橦帝君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以后,两者遂合而为一。由于这些缘故,历代封建文人对其顶礼膜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昌与关帝一道被尊称为“文武二圣”,祭祀文昌帝君的礼仪犹如祭祀关圣帝君,每年春秋两季进行隆重的祭礼。届时县官们率领僚属、乡宦、生员,穿朝服、设仪仗行九拜之礼,供奉五案祭品,有“帛一、牛一、羊一、猪一、果品五笾、豆各十”。

古青城八景简介:

一、白山横翠

白山是今邹平长白山,距青城五十余公里。晴朗天气,登文昌阁南望,如在眼前。

突兀云峰出,依稀鸟道通。半天垂靉叇,万笏插玲珑。

层岫朝含翠,秋林晚带红。醴泉知不远,遥指范祠东。

二、高阁晴霞

在文台左上设文昌、魁星二像,登高远眺,沃野百里,烟火万家俱可指数。

振衣攀杰阁,雨霁彩霞红。星斗连奎宿,神人接梓橦。

冥冥朝旭上,了了夕霏空。铃铎人天语,如游上界中。

三、梵宇乔松

梵宇是指旧县治后之昭庆寺,此寺栋宇壮丽、阁道回环,乔松葱茂异常。身置其镜,气势深邃肃穆。

只园开净宇,百尺郁青松。偃盖丛寺合,槎丫藓石封。

寒侵高士骨,瘦逼定僧容。谡谡清风至,疑闻戒夜钟。

四.土村烟柳

古青城县城西南,村中多柳树,茂密葱茏、烟柳婆娑,极幽旷之趣。

版屋风烟古,清明柳色新。展眉如笑客,青眼似迎人。

灞岸萧条甚,金城涕泪频。何如村舍里,眠起向三春。

五.龙湾晚钓

县城北龙湾一带,常年积水,傍晚垂钓待鱼上钩,悠然之情辅以静谧之景,则又是一种情趣。

人静黄昏后,龙湾下钓舟。棹歌闻极浦,渔火漾中流。

乐藻纷惊饵,忘机不用钩。悠然濠上意,竟夕足淹留。

六.石关古渡

大石关在原青城县城北,明朝初年曾设巡检司。

谁设丸泥戍,空留古渡名。岸高三板急,风便一航轻。

岂有监河吏,虚传守泛兵。石关兼水驿,今日尽夷庚。

七.济水环清

旧青城县境被古济水环绕过半,河水清澈故为环清。

一片涟漪色,流波彻底清。导源始王屋,曲注汇青城。

望去似澄练,归来赋濯缨。溪桥留客住,十里水禽鸣。

八.香国春游

县志载,古青城环绕十里,花木馥郁,春暖花开堪称香国。清明时节,人迹络绎,胜景如画,故称香国。春游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今逢盛世,写以记之又记。

陌上寻芳去,游人到夕曛,棠花开万树,春色正三分。

社燕频频语,莺歌处处闻。欲著文通赋,无边细草薰。

(滨州市国学文化发展研究会供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稳重陈述文字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邮箱onemeijie@qq.com,本站将立即予以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告

广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